《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2022年11月5日在中國武漢和瑞士日內瓦兩地拉開帷幕。這是我國首次承辦《濕地公約》締約方大會。國家主席以視頻方式出席在武漢舉行的《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開幕式并發表題為《珍愛濕地 守護未來 推進濕地保護全球行動》的致辭。主席指出,古往今來,人類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人類生產生活同濕地有著密切聯系。我們要深化認識、加強合作,共同推進濕地保護全球行動。
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是全球重要生態系統之一。加入《濕地公約》30年來,中國有效改善了濕地脆弱和退化的生態狀況,特別是一些重要濕地在改善生態系統功能、調節區域氣候、維持清潔淡水資源、保護野生動植物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把濕地保護和修復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來抓。
保護濕地,是一項功在當下,利在千秋的偉業。目前,我國國內已擁有國際重要濕地64處,濕地植物2258種、濕地鳥類260種。同時,我國還形成了湖泊、沼澤和濱海等濕地保護和恢復的技術模式。多年來檢測和評估結果表明,這些重要濕地水質呈向好趨勢發展,生物多樣性豐度進一步提高,總體發展態勢保持穩定,濕地保護為維護國家淡水安全、氣候安全和生物安全作出了貢獻。2022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正式實施,這也標志著中國濕地保護工作全面進入法治化軌道的新階段。
濕地和森林、海洋一起,構成了地球的三大生態系統,它在凈化水質、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價值。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中國制定了《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將陸續設立一批國家公園,把約1100萬公頃濕地納入國家公園體系,實施全國濕地保護規劃和濕地保護重大工程;中國將推動國際交流合作,在深圳建立“國際紅樹林中心”,支持舉辦全球濱海論壇會議……實實在在的綠色行動彰顯中國保護濕地的決心,也必能為全球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作出中國貢獻。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我國最古老的詩集《詩經》,開篇即以濕地起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與自然才能和諧共生,濕地的資源價值和生態功能才能得到最大化的發揮。呵護“地球之腎”,為子孫后代留下美麗山河,我們就能守護好世界的未來,奔向更加美好的生活。(陳語竹)
(編輯 高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