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世界迎來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既是歷史機遇,又是挑戰。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讓中小企業辦成大事,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廣州開發區科技企業加速器園區的廣州明珞裝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姚維兵說,近3年公司發展勢頭不錯,營業收入年均復合增長28.5%,新增近300項知識產權專利。
近4年來,廣州開發區奮力建設全國首個“中小企業能辦大事”創新示范區。“全區80%以上的規上工業企業是中小企業,80%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是中小企業,80%以上的發明專利、創新成果和新產品來自中小企業……中小企業已成為全區穩產業、保市場、促創新、增就業的最強主力軍。”廣州開發區科技局局長陳偉權表示,這3個“80%”正是廣州開發區“中小企業能辦大事”的精彩呈現。
鑄就科創生力軍
“作為一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要辦成大事是需要時間積累的,要專注做好自己擅長的事情,做強核心競爭力。”廣州邁普再生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袁玉宇告訴記者,他帶領團隊研發的人工硬腦膜產品“睿膜”,是世界上首個成功產業化的生物3D打印硬腦膜產品。目前公司高性能醫療器械產品及設備打破國外技術壟斷,銷售到70多個國家和地區。“我們當初在廣州開發區辦公司時,沒資金、沒資源、沒經驗。”袁玉宇說。經過多年的艱苦探索,邁普已成為國內少數能規模化出口到海外高端醫療市場的高性能植入醫療器械生產企業。去年,邁普醫學登陸深交所創業板,今年9月份搬進了自己新建的大樓。
今年以來,從廣州開發區科技企業加速器園區陸續搬進自建大樓的科技公司還有不少。這些企業都是依托廣州開發區獨特的孵化育成體系和科技企業梯次培育計劃而成長起來的一批“小而不凡”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已成為擁有專項技能的“單打冠軍”或者“配套專家”。比如,廣州禾信儀器股份有限公司攻克高分辨飛行時間質譜技術,實現質譜儀國產化,打破國外同行在該領域的長期壟斷,其環境監測質譜儀在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70%,全球市場占有率近30%;杰創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領域已積累了一系列核心技術,取得授權專利26項,軟件著作權190項,構建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行業完整的資質體系。
目前,廣州開發區集聚中小企業4萬多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過2200家。其中,“專精特新”企業超過130家,上市的高新技術企業達51家。這些在產業鏈、供應鏈上“小而不凡”的企業,正成為加快解決“卡脖子”難題的重要載體。
與此同時,廣州開發區還瞄準芯片、基礎工業軟件、智能傳感器等產業基礎薄弱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先后出臺了“信創10條”“智能傳感器20條”“專精特新10條”等政策,每年投入資金不少于10億元,從多方面鼓勵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助力關鍵技術創新應用與產業化。
促進雙鏈融合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營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的良好環境,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廣州潔特生物過濾股份有限公司已在廣州開發區扎根發展23年,目前已成為國內生物實驗室一次性塑料耗材細分領域的領先企業,2021年入列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2022年6月底,潔特生物二期廠房正式投入使用,預計實現產值近20億元。潔特生物董事長袁建華告訴記者,未來,這里除了潔特生物自用,還會發揮上市企業平臺作用,打造產業集群,吸引更多生物醫藥高科技企業進駐,預計總產值達40億元。杰創智能也將杰創大廈傾力打造為科技創新孵化器,建成集智能制造、智能辦公及智能技術示范于一體的智慧園區,在促進企業自身轉型升級的同時,整合產業鏈上下游,促進產業集群發展。
在廣州開發區,這些“辦成大事”的“小巨人”企業,又將開始做“更大的事”。他們搭平臺,拓鏈條,豐富產業體系,力促產業鏈、創新鏈“雙鏈融合”。例如,邁普醫學在成為廣州市高性能醫療器械產業鏈的分鏈主企業之后,推動更多海內外科技成果在大灣區落地轉化;禾信儀器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和相關企業,推動成立了粵港澳大灣區高端科學儀器創新中心,集聚國內外優勢產業資源,實現國家在高端科學儀器領域的核心技術自主可控……
截至目前,廣州開發區已建設5家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149家省級及以上企業技術中心,超過300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據介紹,“十四五”時期,廣州開發區將建設萬億元級產業集群,并高質量打造新型顯示、汽車制造、生物醫藥與健康、集成電路四大新興優勢產業鏈。通過鼓勵龍頭企業延伸放大核心優勢,支持中小企業深耕細分領域關鍵技術,實現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
同時,廣州開發區積極構建“1+1+3+N”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形成以廣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引領,以高水平創新研究院、一流高校等為支撐的科技戰略創新集群。目前累計建成62家眾創空間、113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其中國家級孵化器21家)、7家科技企業加速器,打造出一條“創客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的孵化鏈條。
優化營商環境
在“中小企業能辦大事”先行示范館,“打造企業離成功最近的地方”標語格外醒目。
中小企業能辦大事,離不開優良的發展環境。作為廣東省首個營商環境改革創新實驗區,廣州開發區一直是營商環境改革探路先鋒。2018年以來,該區相繼推出營商環境改革1.0到5.0版本,穩步實施321項改革事項,39項創新經驗做法在全省復制推廣,營商環境便利度連續三年居全國經開區第一位。
“如果說創新驅動要站在‘小巨人’的肩膀上,那我們要讓‘小巨人’站在營商環境的肩膀上。”廣州開發區發展和改革局局長楊元師說。為此,廣州開發區加大力度,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自2017年以來,廣州開發區相繼出臺“黃金10條”“美玉10條”等政策,支持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發展。同時,今年以來,聚焦穩崗留工、穩定暢通供應鏈產業鏈等,該區陸續出臺7個暖企穩企政策,“金鑲玉”系列政策擴充至51個。
在營商環境改革創新方面,廣州開發區探路先行,成功爭取在廣州市試點方案中單列廣州開發區76項特色改革舉措。
“以前是‘人找政策’,現在是‘政策找人’。今后,企業無須主動申請,政府會提前將政策信息與企業信息比對,自動推送短信至目標企業;企業只需點擊一次確認領取,余下事情政府全部搞定。”廣州開發區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熊衛國說。
為給企業打造便捷高效的營商環境,該區還在全國首推100項智能秒批(核)事項,實現“人工秒批”到“智能秒批”。在全省率先開展“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試點,實行“一枚印章管審批”,一般工業項目基坑開挖階段施工許可審批時間平均1.5個工作日、最長3個工作日。該區還出臺了全國首個“信任籌建工作方案”,項目引進即籌建、拿地即動工、竣工即投產。以小鵬汽車廣州智造基地為例,該項目僅用時6個月即完成23萬平方米廠房的主體建設及部分廠房封頂。
“從我們企業這幾年的變化可以看到廣州開發區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支持力度和成果。”在禾信儀器董事長周振看來,如果沒有政府無微不至的幫助和貼心服務,就不會有企業的快速發展。
(編輯 吳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