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岔河鎮濱河村水稻迎來豐收,村民們搶抓晴好天氣忙著收割,確保顆粒歸倉。“以前,這片地種水稻是‘望天收’,改造成高標準農田后,灌溉時通過泵站打水,低壓輸水管道直接把水輸送到田間地頭。今年夏天的干旱對稻田沒有影響,我家350畝水稻畝產1200斤不成問題。”看著豐收的稻田,濱河村水稻種植大戶陳堯順樂呵呵地說。
保障糧食安全,關鍵在于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淮安市以強基礎、提產能、促增收為目標,持續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突出“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不斷完善農田基礎設施配套,強化耕地質量提升,創新建設管理方式,釋放項目建成效益,為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奠定堅實基礎。
全域推進 “望天收”變“高產田”
走進洪澤區岔河鎮唐圩村,田成方、路成網、溝相通、渠相連的高標準農田讓人心生歡喜。“經過高標準農田項目的改造實施,我們村土地流轉費用從原來的每畝850元上漲到1400元,年發包總收入提高了近70萬元。”唐圩村黨總支書記徐成柏告訴記者,管理高效、用水用肥規范,讓“好糧賣好價”成為現實。地更好種了,不少大戶搶著承包,村民、村集體都受益。
唐圩村四圩組有1200余畝耕地,原本地形南高北凹,田間為土路,下雨天農業機械無法下田作業,成為流轉不出去的“老大難”。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在引水河上修建渠首,排澇河上修建退水閘,農渠上架起了4座灌溉泵站,鋪設1800米低壓輸水管道,徹底解決田塊高低不平帶來的用水難、排水難問題。同時,澆筑起一橫三縱的田間水泥路,建設農橋2座、路涵6座,完全實現農業機械化。
張小燕 攝
淮安市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納入全市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十四五”規劃,全市分為徐淮、里下河、丘陵三大農區,科學分析區域現狀,細化分區建設重點和建設內容。截至2021年底,全市累計建成并上圖入庫高標準農田506萬畝,占全市耕地面積的70.71%,通過田水林路電綜合治理,以前的中低產田被改造為灌排設施配套、耕地質量優良、田間道路通暢、農田生態良好、生產方式先進的穩產高產田,畝均糧食產能增加50公斤以上,為實現“噸糧田”夯實了基礎。今年,淮安市獲批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81個,治理面積59.1萬畝,財政總投資超17億元,年建設規模和資金體量創歷史新高。
規模連片 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淮安市大道科技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唐亮是淮陰區馬頭鎮黃河村種植能手。早年,他來到黃河村發展辣椒產業,信心滿滿承包了近千畝地種植辣椒,可是第一個夏天就遭遇“滑鐵盧”,“地塊高低不平,雨水大了排不出去,辣椒受淹嚴重,產量銳減。”2021年,淮陰區在馬頭鎮黃河村實施了高標準農田零散地治理項目,總投資250萬元,平整土地和改良土壤400余畝,建設灌溉泵站,增設噴灌設施,疏浚硬化排澇溝渠等。今年4月,該項目順利通過驗收。
“現在灌排設施有了保障,收成也就有了保障,再也不怕旱澇災害了,動動手機就能打開噴頭灌溉實在是太方便了!”唐亮欣喜地說,他計劃擴大種植規模,帶領村民共同致富。“一戶人家有兩三個人就可以包個十畝地,種子、技術、銷售,公司一條龍服務,村民只要負責種植就行了。”唐亮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畝“椒凰”產量7000斤左右,按照最低收購價每斤0.7元計算,一畝地的產值是4900元,“10畝地收入49000元,對于普通農村家庭而言,是一筆不錯的收入。”
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淮安市推行“先流轉后建設,先平整再配套”的機制,鼓勵縣區成立或依托農業平臺公司,聯合鎮街推動項目區土地流轉,由村集體、農業公司、家庭農場、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按單體規模不超過1000畝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通過有序引導,力爭鄉村振興“三級先導”區內項目土地流轉率提升至90%以上,其他項目區提升至85%。土地流轉后,實施“小田并大田”,不但農民取得土地租金,溢出的土地還能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
淮安市農業農村局提供
建管并重 筑牢鄉村振興“耕”基
站在盱眙縣穆店鎮的高標準農田項目區,放眼望去,土地平整,集中連片,田、水、電、路、渠綜合配套完善。
“我們出臺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辦法,做到高標準農田竣工驗收后,立即落實建后管護實施主體,完善后續監測評價和跟蹤督導機制,及時有效修復損毀設施設備。”盱眙縣穆店鎮維橋社區黨總支副書記萬春玉說,村里實行網格化管理模式,安排專門網格員負責巡查發現問題,做好高標準農田管護。
三分建,七分管。淮安市出臺實施方案,強化高標準農田建后保護與管護。對已建成的高標準農田實行“上圖入庫”管理,落實管護責任,建立管護經費保障機制和標準,確保長久穩定發揮功能。優化調整高標準農田項目區種植業結構,加大農業龍頭企業招引培育,推廣運用先進農業技術和農機裝備,引導新型經營主體精準生產,全力提升綜合效益。
許昌銀 攝
此外,淮安市堅持協同推進,聚焦“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空間全要素治理,以高標準農田項目區為平臺,引導各類項目有效整合,穩妥有序推進村莊撤并、土地流轉、環境整治等工作,加大農村路網、生態河道、林網綠化、輸配電線路、農村公共服務設施等建設,助推鄉村全面振興。
融媒體記者 左文東
通訊員 劉明愛 王宇
融媒體編輯 張小燕
責任編輯 曹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