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3%,比上半年提高0.5個百分點,主要指標恢復回穩,積極因素累積增多。我省克服外部環境復雜嚴峻、國內疫情反復沖擊等壓力,實現外貿進出口總值4.11萬億元,同比增長9.8%,占全國進出口總值的13.2%。成績來之不易,我們更要堅定信心、乘勢而上,敢為善為、勇挑大梁。
政策靠前發力,為穩增長注入強大信心和動力。今年以來,從中央到省級再到各設區市,一系列政策措施密集出臺,階段性措施與制度性安排、普惠公平與精準支持有機結合,政策“組合拳”效應不斷釋放。當前,在國際環境更趨復雜嚴峻、疫情散發多發情況下,企業生產經營仍面臨多重困難,還需進一步推動各項政策措施落地落細,不斷夯實經濟恢復向好的基礎。進入第四季度,不少政策的效應將充分顯現,要爭分奪秒、搶抓機遇,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行穩致遠。
鞏固經濟恢復向好勢頭,關鍵在于激發內生動力。企業強,產業才能強,經濟才能穩。截至今年上半年,江蘇市場主體總數為1371.6萬戶,同比增長4.9%,展現出企業看好江蘇、看好未來的信心。一些企業在聚焦主業、提升產品和服務競爭力的同時,主動探索轉型發展新路徑,開啟新的“增長曲線”。在全力沖刺的關鍵時刻,政府和企業要形成合力,聚共識、穩預期、增信心。對相關部門來說,既要紓困解難,也要扶持創新,引導企業家發揮能動性,激發企業內生動力與活力。要切實增強營商環境支撐力,不斷加強政策、市場、政務、法治、人文“五個環境”建設,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讓江蘇成為“國企敢干、民企敢闖、外企敢投”的發展沃土。
提振發展信心、增強發展后勁,要在“新”字上做文章。數字經濟是一條新賽道,也是江蘇轉型發展的關鍵增量。去年,全省數字經濟規模超過5萬億元、占全國11.8%,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10.3%,兩化融合發展水平連續7年保持全國第一。從“江蘇制造”邁向“江蘇智造”,數字經濟已經成為我省社會經濟發展中創新最活躍、增長速度最快、影響最廣泛的領域。下一步,要以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主線,深入推進產業數字化,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不斷提升數字經濟產業發展能級,持續打造發展數字經濟的優良生態。
關鍵時刻顯擔當。經濟大省要勇挑大梁,這是責任,更是使命。現在距離年底還有兩個多月時間,我們要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為強大動力,以奮發有為的狀態“勇挑大梁”,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扎實工作,全面落實“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重大要求,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只爭朝夕抓好各項工作,錨定全年目標、實現最好結果,為明年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陳立民)